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11:设计方法论 精选

已有 2800 次阅读 2024-5-7 19:23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11:设计方法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程技术迅速发展,涌现出系统工程、人类工程、管理工程、创造工程、计算机工程、网络工程等一系列新学科,各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日益加强。受到这些学科的推动和启发,一批哲学家、科学家、工程师和设计师开始从一般方法论的角度,统一地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问题。

设计方法论也称设计科学、设计工程或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探讨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的一般过程、原则和方法,涉及哲学、心理学、工程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问题,是一门研究工程技术各个领域中开发和设计的方法论问题的学科。为了使产品的功能、结构和形式统一起来,创造既实用新颖又美观大方的工业产品和建筑物,一些设计师开始强调各设计行业的统一,如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安全和审美的统一等。工业工程、人机工程、安全人机工程等新兴学科应运而生。

设计方法论涉及极其广泛的领域。设计方法论研究可划分为十个领域,即设计史、设计分类学、设计工艺学(对设计活动的一般原理的研究)、设计实践学(对设计活动的性质、组织和手段的研究)、设计模型学、设计计量学(研究与设计现象有关的测量,尤其是非定量数据的处理)、设计价值论(研究设计领域的价值问题,尤其是技术、经济、道德、社会和美学价值的相互关系)、设计哲学(研究论证设计领域有关问题的逻辑学)、设计认识论(研究设计领域中认识、信仰、情感的性质和效力)、设计教育(研究设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20世纪中叶以来,设计方法论中的观点大致有三个流派: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和人本主义。

1)科学主义的基本观点是:1)设计是一种探索性的解题活动,其本源是理性的活动;2)设计是一种研究活动,遵循着与科学方法相似的方法论;3)设计方法论研究与科学哲学追求相同的目标,即为各种不同的具体活动提供统一的方法论框架。尽管科学主义者也看到了设计活动与科学研究的区别,但是他们认为,这些区别并不妨碍人们按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构造设计方法论体系。从上述观点出发,人们提出了许多方法论模式,如分析—综合—评价三段式为基础的系统设计方法设计过程的认识需要、设计构思、设计可行性、生产和销售四个阶段组成阶段,与科学研究的现有知识、假说、证实、证据四个阶段一一对应的设计科学方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系统研究三位一体的模式等。

2)技术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设计在本质上不属于科学研究,而是一种技术活动,主张集中探讨设计和技术本身的特殊问题,从中概括出反映设计活动特点的设计的技术模式。一些设计理论家把技术过程、技术系统作为探讨设计方法论的模式。例如,在根据分析技术过程和技术系统的一般结构、模式、组成要素特点、性质和类型的基础上,可制定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型、静态结构模型和动态程序模型,归纳概括成一系列方法论原则、设计战略、策略、工作原则和一般方法。与科学主义者相比,技术主义者更注重工程设计实际,他们的方法论也更符合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但是由于技术哲学远未达到科学哲学那样的成熟程度,况且多数技术哲学家更关心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一类伦理学和社会学问题,致使技术主义的哲学基础比较薄弱,这就影响到它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3)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设计方法论的理论前提是假定设计活动是在社会经济条件相对稳定,设计者具有标准的智力和知识,用户完全了解自己的需要等理想条件下进行的。尽管都承认设计是为满足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服务的,但存在着过分强调逻辑的普遍性,忽视社会条件的多样性和设计的社会影响的倾向。他们主张重新认识设计者的社会作用,强调设计者负有为社会服务的道德责任,应当让设计对象的使用者参与设计过程等观点。一些持人本主义观点的设计理论家制定了各种符合人性的设计方法论,其中参与设计理论最为流行。

参与设计方法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民主制度下参加那些影响他们生活和利益的事务的决策。参与设计就是指让用户参与设计过程的决策,以便使它们有机会保护自己的权利。参与规划和设计的技术、程序和方法有以下几类:1)搜集有关用户信息的方法,如性能要求征询表、用户实验等;2)向用户提供信息的技术,如展览、咨询小组及广播、电视、印刷品等;3)集体讨论技术,如组织座谈的方法、影响评价游戏、剧本游戏、项目比较技术等;4)确认先后次序的技术,如德尔斐法、先后次序评价法等。参与设计方法论在城市规划、建设、环境治理、安全设计等方面,有着比较成功的事例。

20世纪有关设计方法论流派的特点可用图1扼要表达。

1 二十世纪设计方法论流派的特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433075.html

上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10:技术科学方法论
下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12:思维科学方法论
收藏 IP: 58.20.26.*|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