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末进行了研究生的开题答辩,由于参与者众多,从早上8点一直持续到傍晚。在审视这些研究生的答辩内容时,除了以往常提到的诸如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正文引用缺失、写作风格口语化等共性问题外,我们还发现了若干新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一,没有搞清开题的目的。开题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告诉评委,你所做的内容不仅有意义,而且你能够做到。这里的“意义”,可以是理论层面的创新,如为某领域注入新知或新方法;也可以是实践层面的贡献,如解决实际应用难题或提供高效解决方案。同时,你还需向评委证明,你已具备相应的研究基础或实验条件,能够顺利推进并完成拟定的研究内容。若未能明确这一点,汇报时便容易显得头重脚轻,缺乏重点。在宝贵的十分钟汇报中,有的同学甚至用了四分钟来赘述研究背景,这显然是不妥的。
第二,将开题报告当作毕业论文来写。在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时,说明所要研究的内容还没开始进行,或者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进展,又或者完成了部分的内容。然而,同学们在撰写开题报告的时候,忽视了这点。然而,部分同学的开题报告在介绍研究内容时过于详尽,甚至包含了具体的算法步骤,仿佛是一篇已完成的论文。而在介绍已有基础或研究进展时,却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种写法无疑犯了逻辑上的大忌。
第三,论文题目过大或者研究内容是拼凑的。一些学生的论文的题目,一看就是一个大方向,大到根本无法完成,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大模型的XX研究。目前大模型种类繁多,对于一个硕士生而言,能够有一年的时间,认真地做学位论文就不错。过大的题目,根本是无法完成的。此外,少数同学的研究内容只是简单的拼凑,毫无逻辑可言。要知道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整体,各个内容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简单的拼凑,到时候就算做出来的,在论文盲审那个环节都很难通过。
第四,文献综述过于随意,只是简单的堆砌。文献综述的目的是告诉评委,现阶段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做到了哪些程度,还存在哪些问题,进而指出拟研究的内容与现有研究之间的区别,体现出研究内容的意义。然而,简单、随意的堆砌文献,给评委的感觉就是杂乱无章,草草应付了事。
总之,研究生开题是科研旅程的起点,也是奠定研究成功基础的关键步骤。通过深入分析问题、合理规划研究路径、科学选择研究方法以及全面评估风险,可以有效避免开题阶段常见的忽视问题,为后续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研究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勇于面对挑战,积极寻求指导与帮助,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更多精彩见本人微信公众号,按三秒识别关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8: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