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关心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年知识分子是科教事业发展的主力,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更好地胜任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的重任,可是如今许多知识分子的健康却令人担心。
通过古生物课程,我想传递的不仅仅只有课堂的几十学时,不止那一套PPT、几本参考书,总结起来,我要传达给学生的有三点内容。地质学也可以高大上;古生物很有趣;生命很珍贵,要倍加努力。
基因组专家表示“睡莲是被子植物起源和进化过程中重要节点。该研究是被子植物演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作”……张亮生 【相关】《睡莲基因组和早期开花植物进化》论文视频
偏离这种学风越远,不仅学识能力越难以得到提升,更难以得到有质量的学术创造;这种学风越兴盛,不仅学识能力越容易得到提升,也越容易得到真正有质量的学术创新创造成果……钟定胜
听说现在网上还有很多本子撰写的各种堪称花式技巧班,这些恕老刘老朽,真的学不来。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好好夯实基础,如果你每年不是写论文就是写基金,时间长了,总会被申请人看到的……刘良桂
卡西米尔效应是量子场论的一个重要结果。在量子力学创建之后,人们理解了由于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真空不是空的,而是充满了量子涨落。量子涨落带来非零的真空能量,物理上称之为零点能。
与往年一样,高校科研人员的绩效也遵循”二八定律”:20%的大户贡献了80%的科研绩效。没有达标的科研人员,自然是惶惶不可终日,而贡献了诸多科研绩效的大牛也未必真心的欢乐。
我现在芝大一个神经科学实验室里,游走在计算、认知、和社会语言学的边界——博士第五年居然依旧在学科之间“游走”,既有乐趣,也有风险。我常反思,何以走到今天,这条路又通向哪里。
华东理工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立新教授、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王为善和农科院植物保护所研究员向文胜等合作,在链霉菌胞内三酰甘油降解机理研究中取得突破进展。
研究生哪些方面导师可以批评?哪些方面不能批评呢?总的原则都好说,一旦具体化,事情就有点复杂。导师千万不要以“打是亲骂是爱”为借口,也不要以“我都是为他(她)好”为说辞。
学术会议颁布这样的“行为准则”是否有点小题大做了?国内举办的各种研讨会是否存在上述的不端行为?长久以来,我们确实忽视了科学界存在的性别歧视以及其他形式的冒犯和侵权。
我们所生活的这块土地,所有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千百万年以来都被人们长期开发利用,繁衍生息。所以,应该没有不为人所知的世外桃源了,寻找最后的田园牧歌注定是一种近乎于乌托邦的理想主义。
漫天繁星,流星雨为这位造星者而下,孟执中院士。将成果在航空航天领域推广应用实践,如何经得起行业专家的理论推敲,经得起实际工程实践的数据验证和技术比对,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拉开窗帘,昏黄的路灯映衬着洋洋洒洒的雪花。但,为什么日常生活却让我们焦躁不安?当今的博士生们,似乎变得越来越焦虑,一旦踏入这个门,SCI论文便成了永恒的奋斗目标,“鸿鹄之志”全拜倒在了论文的身下。
选题不当或相对落后,往往意味着学生会瞎子点灯白费蜡,有可能浪费自己的科研时间。这点多少能从一篇论文的题目判断出来。 【相关】张宇宁:本科生时间管理(17):内心驱动
人体需要脂肪,除了结构组织之外,脂肪的重要作用就是人体的能量仓库。人体的能量仓库有两种,暂时的仓库是各器官细胞内的糖原,长期的仓库则是脂肪细胞内的脂肪。
牛顿用棱镜把白光分解为不同的颜色,揭示了太阳光的奥秘。我们现在知道,这是因为玻璃对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不一样。除了真空以外,任何物质对光的折射率都依赖于波长,这就是“色散”。
破四唯,不是彻底否定论文、职称、奖励、基金项目等的重要作用。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完全否定这几个指标,那么基本等同于认为目前的评价基础不合理,这是自己在否定自己,是自相矛盾。
量子力学之诞生与发展,已经培养了数十名诺贝尔奖得主。然而,物理学界量子之林中也有几个光环没有照到的角落。任何奖项都不可能是绝对公平的,几个被“漏奖”的大鱼,令人扼腕叹息!
真空能够传递热量吗?最近的一个实验给出了一个新的答案,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中间无需媒介,真空能够完成这一能量传输。
微生物研究出现重大历史机遇,在这些历史时期,全世界的科学家抓住了机遇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我国科学家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官宣:科学网视频频道正式上线啦!科学网视频频道涵盖:最新顶刊论文视频、热点新闻事件、大咖科普视频、专业课程讲座、知名学者风采、活动现场直播。
暗物质究竟是胆小鬼还是猛男,抑或是另外的一些应景而生新玩意,成为20世纪末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面临的新挑战。不仅需要探索暗物质是什么,还需要从头开始重新审视整个宇宙理论……程鹗
学科是客观存在的。有冷热强弱之分,但无高低贵贱之分。360行缺一不可。考生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学科很重要。热门学科竞争力强,冷门学科也并非无所作为。
国内版权的意识逐渐加强,论文标注慢慢规范起来,但教科书始终是缺少引文标注的重灾区。一些编者只在教科书的最后把参考文献列上,哪些文献参考多哪些文献参考少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主要还是学习。指望第一次科学研究就能够做出多大的贡献、在科学上取得多大的进展,是不切实际的。一般情况下,只要有一点小的创新,就很好了。
这篇文章不是"精准医疗""液体活检"的丧钟,顶多是一个警铃而已。问题不是出在"精准医疗""液体活检"这些概念,概念都是好的。问题在我们为什么去热追这些概念而不是发起这些概念?
最近又参加了一个AMES(亚洲材料科学教育论坛)的教学会议。因为参加这些活动并不算工作业绩,所以我就放飞自己,仍然是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其实大多数内容都是我在课堂上和博客里一直讲的。